第984章 元祐革新(2)
家,喜欢的是什么?他还能不知道?
实学!
而科举的首选目的是什么?
为国轮才,为天下选人?
错!
因为,这只是科举的一个次要目的而已。
而科举的首要目的就是,给皇帝筛选出他所喜欢的臣子!
故此,庆历新政后,大宋科举开始转向经世救时。
为此,所有桎梏和一切细节上的问题,都不再成为障碍。
嘉佑二年的科举考场上,苏轼直接编了一个典故,都依然能够被录取!
且至今,都被传为士林佳话!
至于先帝为了变法,更是直接废黜诗赋取士,用经义取士,且是王安石的字说、三经新义来取士。
所以,在被任命为知贡举后,章衡就已经有一定觉悟了。
历代官家,变动科举,皆是从任用知贡举的大臣开始。
每一界科举考试,知贡举和两位权知贡举的大臣人选,通常就反应了当朝官家对科举的态度和倾向。
同时也决定了,当界科举的考题侧重点和选项。
所以,对于那些熟悉朝廷的官宦子弟而言。
只要知道了知贡举和权知贡举的大臣是谁?
然后去翻这些人的履历、文章、诗集,大概率就能猜到科举的风向,然后梭哈这个方向,只要自己水平不算太拉胯,基本上进士是稳了。
区别不过是名次而已。
这也是科举体制中,对于官宦世家的孩子来说,一条光明正大的作弊路线。
所以,官家命他来知贡举的时候,章衡就已经在心中大概有数了——让他如当年欧阳文忠公主持嘉佑二年的贡举一般,给大宋文坛,吹上一股全新的风气,并扭转自熙宁以来的文坛风气。
但问题是……
章衡看向皇城方向。
自被任命为知贡举以来,他一直在等,等着宫中降下指挥。
这样他才好针对性的出题。
可惜他一直没有等到宫中的明确旨意,没有办法,他也就只好采纳范百禄的意见,按照元丰八年的故事,拟出了本年科举的题目。
然后,按照自己的猜想,在论考中大幅增加了实务方面的内容。
他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。
因为,胡乱揣测圣心,哪怕猜对了,也是致命的!
正如那《汴京新报》上,如今已经连载完成的《三国演义》里杨修的典故。
王子韶却在听了章衡的话后,只是笑笑:“子平公效诸葛武侯,用心谨慎,虽无过错,但我恐将来也无成绩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