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1章 熙河人的教育发展之心
转眼,就到了三月庚申日。
持续三天的省试,在这天傍晚宣告结束。
当数千名士子,从开宝寺中次第领取了自己的衣物、书册,同时也穿着朝廷所赐的贡衣,拿着朝廷所颁的书册,走下山门的时候。
大多数士人的眼神,都是恍惚的。
就和现代的学生,考完试后,喜欢问同学考得怎么样?那个题你怎么答的啊?
中古的大宋科举,也是一般。
出了贡院,诸路士子呼朋唤友,各自聚往各州、路在京所设的各种邸店、吃食店。
有官方背景的,则前往诸州进奏院。
背景更硬扎的,自然是前往自家在京城当官的叔伯家里。
然后,各自聚在一起,讨论起了本次省试的题目。
包诚也是一般。
他先是命人前往了太师文彦博府邸,以侄孙(他爷爷包顺是包拯的族弟,包拯与文彦博是世交)的名义,递了拜帖,说是之前所以没有来拜谒,乃是为了避嫌,如今省试已完,晚辈特来认门,还说待放榜后,再亲自登门请太师赐教。
然后便邀请了几个他在贡院里认识的士人,一起前往他暂居的熙河邸店中,讨论题目,交流学问。
当然,这都是借口。
包诚在入京前就知道,他不大可能中得进士。
他这次入京的目的,也非是要在科举中博得功名。
而是冲着这次科举,汇聚在汴京的诸路士人里之中,那些长期不能中进士,前途黯淡的贡生们。
目的就是想着,拿钱砸,把这些人砸到熙河去。
没办法,现在的熙河诸州,对于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。
偏生,熙河一路,自建立以来,就长期处于战争之中。
在元丰八年前,别说县学了,州学都没有!
在战乱中,偌大的熙河,摆不下一张安静读书的桌子。
熙河的百姓,包括豪族们,也没有心思读书。
哪怕是包诚这样的包家嫡孙,也只是开了蒙,能读写文字,知晓一些基本的常识而已。
但现在不一样!
随着棉庄遍布熙河各地,棉花带来的财富,使得熙河的豪族、官员们首先富了起来。
富起来后的熙河豪族、官员们,自然渴望着在政治上更进一步。
而大宋,乃是文臣治世的王朝。
自然的,熙河的豪族、官员们,也都知道,他们想要更进一步,就得朝中有人。
都堂里,得有个熙河出身的执政甚至宰相!
自然的,就得卷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