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隆庆中兴

首页

第1630章 新法推行百事多(六)

观政,每衙门大约三十余人,堂官司僚与之朝夕而试之事,其人端、邪,能、不能若烛照,而数计之。于是会其实以上于天官,天官籍准以为诠注,文学、政事、风节、慈恺,随所成以授其任,任则必久而不数更,是以无不可用之才,无不可知之人,此易简之道。”

通过这种观政制度,朝廷希望提高这些新科进士们的行政能力,使得他们任职之后能够熟练的掌握执掌一县之地,但是现在看来,这种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,尽管有观政制度,但是进士们能够从中学到的实际行政经验还是很有限的,尤其是州县行政,所以这些进士们只能依靠师爷们来处理政务。

此外,朱载坖还认为大明的翰林院选任制度也是有很大的问题,大明的翰林院选拔,只有两个途径,其一就是在殿试中取得三鼎甲,直接进入翰林院任职,其二就是在殿试之后,二三甲进士参加朝考,翰林院从中选拔人才,这样的制度,有些过于古板了。

因为在选入翰林院的进士们,作为庶吉士在其中读书,但是翰林官的迁转仍然是非常封闭的,基本上要一直迁转到翰林侍读学士之后,加詹事府官职,然后再向六部或者都察院迁转,虽然朱载坖已经拓宽了翰林官的任官范围,以翰林院充任六科给事中,并且将一些自身翰林官带翰林官衔外放地方,熟悉政务,但是总的来说,翰林官员政治经验缺乏,行政能力低下的问题是始终存在的。

所以朱载坖决心拓宽翰林官的来源,不仅仅从新科进士中选拔人才,还要从低级文官中选拔行政能力强,廉洁奉公、学问优长的官员进入翰林院,使得翰林官的行政能力得以提升,使翰林院真的成为大明的储才之地。

两宋的召试馆阁制度朱载坖认为可以借鉴,两宋的馆阁,就类似于大明的翰林院,两宋的宰执重臣,几乎都是从馆阁选任而来或者由馆阁贴职的,得馆阁职务,在两宋就是极为荣耀的,但是不同于大明的一考定终身,两宋的馆阁学士来源多样,除了进士科高等和制科中式之外,召试馆阁也是重要的途径。

故而时人称道:“制举无常科,所以待天下之才杰,天子每亲策之。然宋之得才,多由进士,而以是科应诏者少。惟召试馆职及后来博学宏词,而得骨鲠文学之士。”两宋通过召试馆阁,选拔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,这是朱载坖很欣赏的,因为召试馆职在选拔人才的实际成效上,要高于制举。

所以朱载坖认为,也要效仿两宋之制,通过考选的方式从低级文官们选拔人才,到翰林院培养,以保障大明高级文官尤其是内阁辅臣的行政能力和水平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